查看原文
其他

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分清事实与观点,一文教会你怎么做 | 特雷西在美国

2016-12-13 特雷西 爸爸真棒




上周末“爸爸真棒”的“批判性思维”线下活动,很多读者问:们都知道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可是在家怎么教孩子呢?

扎根美帝的特老师今天就带来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基础课——如何分清“事实”(fact)和“观点”(opinion),从理论知识到具体实践,还有我们精心制作的免费福利哦(详见文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k0355k8wqck 由“爸爸真棒”的小伙伴abin特别译制的动画片,一片看懂“事实”和“观点”。

分清“事实”(fact)和“观点”(opinion),是人们获得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功,而美国孩子就是在阅读、写作和游戏中来训练的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事实就是一个可以被证明的陈述,事实(更确切地说,是“事实性陈述”),它可以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

观点是某人对某样事物的看法或者感觉,无法被证明。



为什么要分清事实和观点呢?


1、可以让人更客观 

“观点”的建立,可能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或者是在感情的基础上。因此“观点”很可能对其他人的想法产生误导。

比如,亦舒曾有一段关于爱情的经典名言

当一个男人不再爱他的女人,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

事实上,“哪里都是错”只是这个男人基于自己的情感(不再爱)而对某个女人产生的“观点”(都是错)而已。

这个女人真的有错么?从别人的角度看,也许反而觉得她好得很呢。

但是,如果大家都相信和接纳了男人的“观点”,那会是一种怎样崩溃的场景呢。

因此,分清事实和观点能够更好地了解别人的意图,也能更加客观地得出自己的观点。

 2、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观点的存在 

所谓“共情能力”,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越能区分好事实和观点,人们就越能明白一个道理——不同观点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就更能理解其他观点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3、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意见左右 

因为事实可以证明真伪,观点却无法被证明。

而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在写作里,一些作者和言论的发表者,会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左右听众和读者的思想。如果能够分清事实和观点,就不会轻易被充满感情的语言所左右,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上。

因此,分清事实和观点,是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批判性思维为什么重要? 


  批判性思维帮助智能水平的自我完善。

越过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证据之上,能帮助人们批判性地思考,可以提高智能水平,甚至是考试中的表现。

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团队协作者。

“同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也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和协作者,在解决问题时,更加富有“弹性”。

此外,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情绪和个人认知上,也能避免过度的个人主义,成为对团队更有价值的一员。

批判性思维可以提高创造性。

学会批判性思维的人,天生就会在不同事物间找到更多联系,跨学科的逻辑思考会带来专业和学术上的成功。





区分前提:归纳关键词和关键句


如果在教会孩子“事实”和“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他们仍然没有办法区分,怎么办?作为提示,美国的老师为孩子们归纳出了不少“关键词”和“关键句”。

▼ 下面两张图表里,就有美国老师给学生们列出的“事实关键词”“观点关键词”——

▼ 下面两张图表里的,是表述观点常用的开头句式——



区分方法:“刷墙法”循序渐进地教


理论篇来自特老师综合翻译整理的美国老师一步步带领孩子学习分辨“事实”和“观点”的方法;

实战篇来自老师带着家里的学霸哥哥(小学二年级)的部分示范。

通过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示例,您可以发现美式教育确实是“刷墙法”:同样的概念,一年级刷一遍,二年级刷一遍……学到老,刷到老。只不过,每次刷墙的时候,难度和知识点都会有所增加,循序渐进地把孩子带到更高的层次上。


幼儿园版

理论篇

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开始向孩子潜移默化地传授事实和观点的区别了:

  • 分辨“事实性叙述”正确与否

▼  如下图,我在女儿的幼儿园作业里就曾经看到过。目的是教小朋友分辨“事实型叙述”的正确与否,你来试试看?


为什么用“事实性叙述”而不用“事实”呢? 


因为fact and opinion里的这个fact,虽然习惯把它翻译成中文“事实”,但和它的原意相比,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中文中,“事实”是指可以被证明是正确的事物。而英文写作和阅读中的fact,既可以被证明是正确的事物,也可以被证明是错误的事物。


因此,在此翻译成“事实性叙述”更加确切。



  • 观点的定义

▼  如下图什么是观点?观点解释了你的感受,或者你对某个事物是怎么想的。不是所有人的观点都一致。


一年级版

理论篇

  • 分辨“事实”与“观点”

▼ 下图中把你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写出来:哪句话是观点,就把章鱼对应的触手涂成绿色;哪句话是事实,就把章鱼对应的触手涂成红色。

  • 观点写作你更愿意住在农场里还是城堡里?为什么?

为了让大家有个更直观的印象,特老师让家里小学二年级的儿子给大家做了一个示例:

实战篇



(1)蓝色是最好的颜色——观点

这属于典型的个人感受。此外,“最好”(best)这个词也是典型的出现在观点陈述中的词语;

(2)一周有7天——事实

为什么?因为可以被证明;

(3)植物需要土壤、阳光和水——事实

为什么?因为可以被证明,如果你说无土栽培的植物就不需要土壤,那么ok,它仍然是一个“事实”,因为我们知道,“事实”性陈述不一定就必须是正确的。


二年级版

理论篇

  • 基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事实”和“观点”分辨

  • 观点阅读(示范)和写作


实战篇



第2题做错了,(原文是:因为受捕鱼拖网的影响,水滴鱼受到了威胁,这很糟糕)——这是一个观点,而我儿子却把它当成了事实。

“受捕鱼拖网的影响,水滴鱼受到威胁”虽然是一个事实,但“这很糟糕”是一个观点。

我儿子之所以做错这道题,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他忘记了——

(1)所谓“对的”不一定就是事实;

(2)“事实性叙述”也可以被证明是错误的,比如——人有5米高仍然是事实性陈述fact。

(3)“糟糕”awful就是一个典型的表述观点的词汇。


第7题做错了。(原文:肯特的大甲鱼可以伸脖子伸得非常快。)

我儿子的答案是:这是事实。他又犯了一个错误,他认为“正确”的就当成了“事实”。

而实际上,他觉得大甲鱼伸脖子伸得快,可别人不一定持有同样的“观点”。此外,fast就是一个表明“观点”的形容词。


三年级版

理论篇

  • 了解不同人的说话风格

▼  Frank这个人比较客观,他说话只说事实;而他的朋友Opie比较主观,表述的都是观点。请分辨下文的句子哪些是Frank说的,哪些是Opie说的:

  • 尝试写出你自己的事实和观点

实战篇



第6句,写错了。

Frank陈述的都是“事实”,可是我儿子写的句子——蜘蛛是一种小小的危险的生物——这是一个“观点”:“小”和“危险”都是个人的“观点”,因为这两点都无法被证明,而其他人可能会认为蜘蛛不小也不危险。


四年级版
  • 区分什么是“表达观点的句子”,什么是“叙述事实的句子”


比如,第一句:这条狗跑到了街上,后面跟着三只小猫,这就是一句“叙述事实”的句子第二句:人们应该对无家可归的人好一些,这就是“表达观点”的句子。



五年级版
  • 阅读理解题

▼  第一步,了解作者的意图——读摄影师Susan的一段话,学习两个生词,谈谈自己认为Susan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 第二步:使用“组织图”理清思路——对原文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词”(来证明自己的总结是正确的)。重新用自己的话语写下对原文的理解。

▼  第三步:谈谈自己的想法(表达观点)——你觉得这段话对你来说重要么?为什么重要?或者为什么不重要?

  • 观点和推理

▼   学习实践:在新闻媒体上阅读文章,寻找作者的观点,以及支撑其观点的事实——

必须知道的几个关键点


  • 要告诉学生,fact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错的。

我认识的几位美国老师都告诉我,他们在教授“事实和观点”的过程中,经常发现的一个问题是:

学生往往纠结于想要分辨某个事实性陈述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他们相信陈述是错的,他们可能会犹豫,觉得不能把这类陈述归为fact。

这就触及到了“factand opinion”的一个误区:

许多人会认为——“事实性陈述”就是真的和正确的。

实际上,“事实性陈述”(fact),是指可以被证明正确,也可以被证明是错误的陈述。而观点性陈述则无法被证明:

比如,“Smith先生有10英尺高”:这属于“事实性陈述”,但我们都可以知道,这个陈述是错误的。

如果说“Smith先生很高”:这就是一个“观点性的陈述”——比Smith矮的人可能会同意这个观点,而比他高的人很可能不同意。

既然你不可能在争论中证明这段话的正确与否,那么它就是一个“观点”。

  • 告诉学生,观点可以被事实所支撑。

“刷完牙以后喝橙汁会觉得橙汁很难喝。”

这是“事实”还是“观点”呢?

一些孩子可能会说:“这就是‘事实’啊。”

那么,如何去证明它呢?他们会回答:

“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确实感觉橙汁难喝了。”(个人经历);或者,我们可以随机挑选一些人来做这个实验,他们所有人都对“难喝”表示了同意(投票)。

但是,这尽管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但它也仅仅是一个“观点”。

那么,“事实”是怎样用来支撑“观点”的呢?

(1)乔丹平均每场比赛得30分;

(2)乔丹平均每场比赛抢球2次;

(3)因此,乔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 。

以上第(1)、(2)点是可以得到证明的,因此,它们属于“事实”,但是“观点”(3)永远都无法得到证明,它可以得到“支持”,但是无法被证明。

了解了这些之后,对你的孩子来说,拥有批判性思维,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写好议论文,还会是件难事儿吗?

福利时间

关注“爸爸真棒”,后台回复“事实观点”,就可以得到文中涉及的所有表格的可打印文档,还有我们很贴心的把部分图表翻译成了中文哦。


您可以在后台输入关键词“特雷西”见“爸爸真棒”主笔特雷西的更多文章。

特雷西是“爸爸真棒” 联合创始人,原上海“白骨精”,现在美国边带三个娃儿边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复旦新闻系毕业的她对中美教育的比对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